“我们的15年”系列综述四 多媒介融合 开创
拥有“一报、三刊、两个中心、一个手机报”的时报传媒,如今已成为中国合作经济领域成熟的综合性传媒集团。
从印刷时代到全媒体时代,在传媒业转型过渡的历史时期,中华合作时报社适时融合、创新、协同运营,正以独具特色的全媒体信息化平台打造中国合作经济的现代传播体系。
一报三刊 优化采编平台
1995年10月,《中华合作时报》创刊,全国580万供销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报纸和宣传阵地。15年来,中华合作时报立足服务合作经济、服务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不断探索、改革报道与传播方式。
扩版增容,细分行业,15年中,《农资专刊》、《茶周刊》、《安全时讯》、《合作金融》、《棉花导刊》、《烟草周刊》等陆续创刊,《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中国连锁》杂志相继纳入“时报”旗下,最终形成了以主报《经济新闻》统领,各专业周刊齐头并进,“一报三刊”协同运营的新报刊集群平台。
在统一管理、相对独立的机制下,2009年初,中华合作时报迎来发展路上的又一次自主革新。深耕细作,突出优势报道,调整发布节奏,差异运营整合报刊内容与形式。在出版时间上,新版由原来的一周四刊集中为一周两刊,增容新闻报道,由新闻版统领各产业专刊配合杂志月刊,重点突出深度报道与特色栏目优势。在版面设计上,由各刊主导、总编室统一设计协调,使报刊既整体风格统一又特色鲜明,面貌清新庄重。全新改版后,“农情记”、“影响中国供销合作社60年”等一列精彩报道相继推出,“一报三刊”影响力稳步提升。
资源整合融合声像、信息平台
声像中心自2004年成功制作大型电视片《刘胡兰》后,又相继推出《朱德在太行》、《棉花盛开》、《玫瑰谷》、《乡村婚礼》等10多部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影音平台的充填,为传统报业向多媒体传播转化创造了条件。
从2004年中华合作时报网以主报电子版的最初面貌接入国际互联网,到2010年拥有十万受众,集专题、视频访谈、论坛、微博、手机报等多种发布形式和电子商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站。数字网络平台的扩充,让时报传媒的“新媒体”成员羽翼渐丰。
2010年,中国供销合作社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多媒体报道是时报传媒资源整合、平台融合的一次成果展示。《中国合作经济》杂志“兴合之路”特刊,《中华合作时报》“看农民眼中的供销合作社”专题报道与中国供销合作网互动专题“网友寄语五代会”的综合发布,于“五代会”前期在数万读者与网友中产生了热烈反响。会议期间,18.7万条手机短信,将《“五代会”手机报》第一时间送到1084位供销合作社工作者、2649位专业合作社工作者、3800位农资经销商手中。会议结束后,网站、报纸、杂志多层次的有序报道,进一步多角度呈现了立体全面的“五代会”。
着眼全媒体格局
从口口相传,到纸墨印刷,当步入互联网时代,信息化网络的资源整合、媒介整合特点彻底打破了传统传媒业的界限与格局。
在《中华合作时报》与中国供销合作网、中华合作时报网上,在《中国农资》周刊与中国农资传媒网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报、网编辑共同策划,报、网记者协同合作制作的集文字、图片、音视频多种形式为一体的专题。
记者不再简单以纸笔为记录方式,而是借助内部数据库平台和互联网搜集资料,以照相机、录音笔、摄像机等多种采集设备武装,按出版次序,通过手机发布微博报道,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消息,通过报纸精编综合新闻,再二次运用网上讨论、投票通过杂志进行后续报道与深度分析。系列的新闻产品、系列的差异化新闻产出正逐步取代原有的一站式报道方式。
在既有的多媒体平台下,时报传媒信息数据库被更多形式的媒介填充和使用。文字、图片、音视频与网上直播、网络电视、手机讯息等多种发布手段的创新运用正在走向规范与成熟,“全媒体记者+采编中心+报纸、网站、手机移动终端、网络电视台”的全媒体格局正在形成,并被不断再整合再创新……
拥有“一报、三刊、两个中心、一个手机报”的时报传媒,如今已成为中国合作经济领域成熟的综合性传媒集团。从印刷时代到全媒体时代,在传媒业转型过渡的历史时期,中华合作时报社适时融合、创新、协同运营,正以独具特色的全媒体信息化平台打造中国合作经济的现代传播体系。一报三刊 优化采编平台1995年10月,《中华合作时报》创刊,全国580万供销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报纸和宣传阵地。15年来,中华合作时报立足服务合作经济、服务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不断探索、改革报道与传播方式。扩版增容,细分行业,15年中,《农资专刊》、《茶周刊》、《安全时讯》、《合作金融》、《棉花导刊》、《烟草周刊》等陆续创刊,《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中国连锁》杂志相继纳入“时报”旗下,最终形成了以主报《经济新闻》统领,各专业周刊齐头并进,“一报三刊”协同运营的新报刊集群平台。在统一管理、相对独立的机制下,2009年初,中华合作时报迎来发展路上的又一次自主革新。深耕细作,突出优势报道,调整发布节奏,差异运营整合报刊内容与形式。在出版时间上,新版由原来的一周四刊集中为一周两刊,增容新闻报道,由新闻版统领各产业专刊配合杂志月刊,重点突出深度报道与特色栏目优势。在版面设计上,由各刊主导、总编室统一设计协调,使报刊既整体风格统一又特色鲜明,面貌清新庄重。全新改版后,“农情记”、“影响中国供销合作社60年”等一列精彩报道相继推出,“一报三刊”影响力稳步提升。资源整合融合声像、信息平台声像中心自2004年成功制作大型电视片《刘胡兰》后,又相继推出《朱德在太行》、《棉花盛开》、《玫瑰谷》、《乡村婚礼》等10多部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影音平台的充填,为传统报业向多媒体传播转化创造了条件。从2004年中华合作时报网以主报电子版的最初面貌接入国际互联网,到2010年拥有十万受众,集专题、视频访谈、论坛、微博、手机报等多种发布形式和电子商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站。数字网络平台的扩充,让时报传媒的“新媒体”成员羽翼渐丰。2010年,中国供销合作社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多媒体报道是时报传媒资源整合、平台融合的一次成果展示。《中国合作经济》杂志“兴合之路”特刊,《中华合作时报》“看农民眼中的供销合作社”专题报道与中国供销合作网互动专题“网友寄语五代会”的综合发布,于“五代会”前期在数万读者与网友中产生了热烈反响。会议期间,18.7万条手机短信,将《“五代会”手机报》第一时间送到1084位供销合作社工作者、2649位专业合作社工作者、3800位农资经销商手中。会议结束后,网站、报纸、杂志多层次的有序报道,进一步多角度呈现了立体全面的“五代会”。着眼全媒体格局从口口相传,到纸墨印刷,当步入互联网时代,信息化网络的资源整合、媒介整合特点彻底打破了传统传媒业的界限与格局。在《中华合作时报》与中国供销合作网、中华合作时报网上,在《中国农资》周刊与中国农资传媒网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报、网编辑共同策划,报、网记者协同合作制作的集文字、图片、音视频多种形式为一体的专题。记者不再简单以纸笔为记录方式,而是借助内部数据库平台和互联网搜集资料,以照相机、录音笔、摄像机等多种采集设备武装,按出版次序,通过手机发布微博报道,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消息,通过报纸精编综合新闻,再二次运用网上讨论、投票通过杂志进行后续报道与深度分析。系列的新闻产品、系列的差异化新闻产出正逐步取代原有的一站式报道方式。在既有的多媒体平台下,时报传媒信息数据库被更多形式的媒介填充和使用。文字、图片、音视频与网上直播、网络电视、手机讯息等多种发布手段的创新运用正在走向规范与成熟,“全媒体记者+采编中心+报纸、网站、手机移动终端、网络电视台”的全媒体格局正在形成,并被不断再整合再创新……
上一篇:报纸 分叠阅读 按需选择
下一篇:发挥合作经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作用研究<